
英年早育的特殊经历,也使得我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认真研究过有关育儿的一系列问题,包括饮食喂养、疾病护理、性格养成、智力开发等等,最终的育儿成果大家也有目共睹,虽然成长中的孩子免不了还有些小毛病、小问题,但是作为一名自恋的老爹来看,他们确实一天比一天更可爱、更健康、更优秀,更加令我骄傲(哦,如果可以不要那么调皮捣蛋就更好了)。
想起这些成果都不离开我这么些年的努力和心血,我瞬间又骄傲了起来。
作为一个连自己生活都很难自理的人,我自然没有办法给孩子一个精致的生活照顾,所以我们今天不谈如何照料孩子的生活,就谈谈一些教育和培养的理念。
作为一名律师,有的时候我难免会将职业习惯带入到育儿中去,也很难评判这么做对下一代是好或不好,对或不对,但毕竟这个做律师的爹是逃不掉了,都要认。
希望若干年后我的孩子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如果他们过得很好,就感谢他们的父亲,如果他们过得不好,就怪自己没用。
当然对孩子们来说,我们不可能像大学老师授课一般向他们灌输知识,因为说教这个行为在育儿当中是最没有意义的,年纪小的孩子听不懂,年纪大的孩子不爱听老家伙唠叨,所以好多的家庭教育看似很努力,最终只是给家长形成一个自己很负责的假象。
在我看来,关于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的教育,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榜样示范。在现实生活中,我看到无数的家长用各种各样的规则来给自己的孩子确立行为准则,但是他们自己却时常忘记遵守。
所以小朋友会经常有很多问号:为什么我答应过九点钟上床睡觉就一定要去睡,但是大人答应过周末陪我去动物园却可以改时间?为什么我吃饭的时候不能看电视,大人却可以一边吃饭一边看手机?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让复印件出现你希望的样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这张原件变得更好。
所以我经常会用曾子杀彘的典故来警醒自己,答应过孩子的事情,无论是经过深思熟虑还是一时冲动,都尽可能做到。如果你真的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将来能够信守规则,一诺千金,那么就不要在孩子年幼的时候,亲自破坏他对规则和契约的信仰。
我认为律师作为客户预期管理大师,在育儿中更加应当注重自己对孩子的预期管理。
据说人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认识到父母是普通人、认识到自己是普通人、认识到孩子是普通人。很多父母都是处于第二个阶段,但是却对自己的孩子的未来心存幻想,幻想着孩子是自己在人生中开的一个小号,一切都可以重头再来,加上现在已有的物质条件和自己这么多年的经验,一定可以把孩子打造得无比成功。
作为一个开过小号,并且又开了小号的小号的资深选手,我告诉你们,这么做没用。尽管从纵向比较来看,这一代的孩子比我们有了更好的成长环境,理应习得更深奥的知识,掌握更高级的技能,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但是他们所面临的社会竞争永远是横向比较,在大家都同时享受着时代红利的同时,你的孩子要比别的孩子有着更高的天赋、更健康的体魄、更好的社会资源,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我们当然希望孩子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性,但是最终孩子能变成什么样就看老天爷怎么判了。我们父母能做的就是充分认知风险,做好最坏打算;勤勉尽责办事,争取最佳结果。
在中国人的文化中,人们习惯性地会对血缘关系的人产生一种近乎偏执的亲近,而对另一半却有着“外姓人”的蔑称,所以经常会见到许多夫妻在有了孩子之后,就一门心思地扑在了孩子身上,而忘记了原本双方你侬我侬的爱情。
但是我和大多数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我一直主张夫妻关系在生命中的序列要高于亲子关系,毕竟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夫妻可以相互陪伴到一方生命的最后,而子女只能看着你走到生命的最后,然后再和别人一起陪伴到生命的最后。
所以,在明确了这个观点之后,我明白了教会孩子如何爱人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孩子时时感受到父母之间是相爱的。这不仅仅是一节要教给孩子的课程,也是我们要用一生去学习如何去做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