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还没学完,又来了N多部修改后的司法解释。
打开公众号,看新旧对照,刷了文章;查阅典型案例,转发到朋友圈,附上一段解读;看了300个小时视频,还是觉得没学够。
学了这么多,为何还是陷入知识焦虑呢?
一
为何陷入知识焦虑
01 浅尝辄止
02 渴望速成
03 目标不清晰
04 贪多求全
05 好胜心强
06 不分主次
07 只惦记结果
08 为了学习而学习
09 不求体系
10 知而不行
二
摆脱知识焦虑
知识焦虑,像爬在锦袍里的虱子——小口小口咬你。
想摆脱,试试以下方法。
01 先立志,后做减法
什么是你的志向?
上千页的卷宗材料、错综复杂的当事人关系、没有先例的案子,都是法律人的工作内容。临下班,下发的工作任务;晚上,微信群弹出的工作通知;周末,响个不停的客户电话。
面对类似场景,除了感慨“书到用时方恨少”,不妨沿着《心灵奇旅》导演彼特·道格特思路回答以下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
我们为什么会在这里;
为什么我没有得到我想要的东西。
来源:《心灵奇旅》
找到自己志向,界定它所需的知识范围,然后做减法,把不需要学习的法律知识,从待学习清单中去掉。
02 知行合一
这似乎是一个被用烂的口号,却无比正确。看书听课,这只解决了“不知道”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会不会”的问题。
案子/项目,就是法律人的子弹。子弹够了,才有可能练成神枪手。
第一,高质量实践
一年时间,只做了2个案子和做了10个案子,涉及到的锻炼,是不同的。在真实项目中,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客户问题,和法官沟通,甚至和同事争论,这不是看书听课能代替的。
当然,不同工作存在高价值与低价值之分。重复性的数字核对、模板化的文书写作,这些都属于重复性的低价值工作。
低价值工作吸引人,在于它满足了我们好逸恶劳的天性,适合安稳过日子。从长远来看,如果希望走技能专家路线,还是离不开高价值的实践。
回想起来,我们真正有巨大收获的事情,恰恰是过程中克服挑战,迎难而上。
第二,减少无意义的争论
学习的目的,在于给自己加分,而不是给别人打分。
无意义的争论,耗费时间,更何况,还投入了情绪。
“压榨、996、尊重、好人、坏人、有意义、无意义、师徒制、成长、评论”,每个人都有不同理解,讨论语境也是不同。
来源:网络
当每个人所说的前提不同,不在同一轨道客观讨论问题,甚至混淆事实与观点,注定是没有意义的争论。
有争论的时间,看看电影,打个游戏,陪陪家人,不香吗?
除非争论,是为了其他目的,比如利他。
三
写在最后
一时焦虑,一时恐慌;一直焦虑,一直恐慌。
愿大家不再恐慌。